文化建设

07
07月
2025

文化元素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文化IP“活”起来“火”起来

发布者:小编

  “金窝银窝,不如咱们周窝◆★。”郭玉管已经60多岁,干了20多年的乐器抛光◆◆。退休后他当上了农民乐队的萨克斯手。她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向游客演奏刚学会的曲子◆■,成了镇上最拉风的★◆■★■◆“人物■◆■”。因萨克斯吹奏水平较高■★◆★◆,于是有了“郭大管”的外号。只要音乐一响起■◆★,她的眼神便放出光芒,身体也随着节奏轻松摇摆。采访当晚★■■,农民乐队还在村里表演《我祝祖国三杯酒》★■◆★。

  近期,静海陈官屯镇吕官屯村特色民宿开业,融合当地古镇故事、耕读传家★★★■、运河风光■■■★★、风味美食等独有特色,打造了一个“小而美■■★◆”◆★◆■“特而优■■★★◆”的运河文化沉浸体验场所。三间主题卧室分别用“魁星阁★◆◆★★”“凌云斋”“夺锦轩◆■■◆★★”命名,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,院内还有各种复古的传统炊具,能亲身体验◆★★“晴耕雨读■◆★■”的传统生活内涵。

  “山村里有了个3D民居■■■!”消息一经传出,立刻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。很快,赵秀娟家的“3D房■■■◆◆”就成了网红打卡地,村里的村民也跟着吃上了一波★★◆“红利”。

  房子墙体为灰色、屋顶呈圆拱形,从地面到房顶,全部都是由灰色的水泥■★◆■★,像挤奶油般层层叠叠堆砌而成,与周围红砖尖顶的传统民宅相比,显得格外醒目★★◆■◆◆。细一打听,才知道房子■★“来头不小”,是由清华大学建筑系徐卫国教授团队设计★★★◆◆、我国首栋由★◆◆★◆★“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”技术建造的民居★■★。

  周卫仓的工作室在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。这本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的村落,但由于音乐的缘故,周卫仓和小镇的名气却传到了省外,甚至大江南北。

  2003年,徐卫国第一次接触3D打印建筑技术后便一直不断研究实验,致力于运用该技术打印出造福百姓的实用品■★。2021年,在朋友的推荐下◆■,他将目光锁定在武家庄村,准备在村里找一户村民率先建造一个3D打印的★◆★■◆“样板间”,然后慢慢推广。经过在全村范围内的走访选址◆★★■◆■,最终选定了位于村道旁的农户赵秀娟家◆■■■。赵秀娟家原本有四间土坯房,当时正打算拆掉重新改造一下◆■■,双方一拍即合。经过三台机器的加班加点★★★,最终历经160个小时,建成了一间★■◆◆“三大、两小◆★、五开间”的106平方米民居,计算后造价仅约20多万元。

  “娟子■◆◆,村里的小米下来没◆★★◆■■?我想要上几斤◆■。”“大姐,家里想买点儿地道的柴鸡蛋,您能给寻上点儿不?★◆◆”……打卡中,很多游客与赵秀娟结识成了朋友,村里的土特产也跟着成了热销品。如今,赵秀娟的手机里经常会收到天南海北发来的消息,村里的农副产品打开了一条新的销路,村民增收也有了新门路。

  当机器人的机械臂与老农的锄头在田野间相遇,3D打印屋如同一把钥匙■★★■◆,打开了武家庄村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大门◆◆■。随着天气转暖,武家庄村即将迎来一批新的客人★◆★■■★,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,赵秀娟几次拒绝了女儿让她搬去县城居住的建议,自顾自地忙碌起来■■■,拾掇拾掇院子、收拾一下屋子。她说◆■■★◆★,村里虽小,却有自己喜欢的恬静淡然。屋子不大,却能结识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朋友,这样的生活,才有味道◆◆★◆■。

  离开周卫仓的工作室,漫步在周窝村,用乐器下脚料做的椅子、各式各样的音乐装饰……满大街都在■◆★“蹦”出跳动的音符。

  据了解,吕官屯通过引进民宿投资企业■★,盘活闲置民宅,多次邀请专业设计团队■◆★◆★★,结合当地特色创新设计,把■◆■★★■“特点”变成■◆“卖点”,让◆■“景观”成为“景点”★■◆★,进行市场化、品牌化运营。“陈官屯镇将整合种植采摘■◆★◆■◆、亲子娱乐、农林体验等场景★◆◆■★★,打造★◆◆◆★‘一宿带多馆、多业相融合’发展格局。◆■■◆★■”李忠斌表示,今年将推出运河文化研学游路线★■■,开发特色文创产品★■■◆,筹备农耕文化体验活动,持续壮大特色民宿经济,让更多村民获得实在收益。

  “无锡的吴老师◆◆★★,您这台雅马哈牌的中音萨克斯修好了◆■■◆■。我吹吹◆■◆★,您听听★★■◆■。”话音刚落,萨克斯工匠周卫仓就开始吹奏萨克斯,伴随手指上下按动,悠扬的乐曲缓缓传来,“高音★★、低音、弱吹都没问题了啊,请放心■◆◆。”放下萨克斯◆★■,周卫仓关上了手机的录像功能★★■■★◆,然后把这段短视频发到了网上★★◆。

  周卫仓是武强县周窝村人,今年45岁,一直在乐器行当打拼,刚毕业就去村里的乐器厂打工■■,然后又在山东、天津工作,还曾到日本学习乐器制作技术◆★◆。2012年◆◆■■★,他回到家乡开起了萨克斯工作室★■★■◆。除去维修,他还为顾客定制萨克斯,价格从1千元到1万多元不等,产品销往全国各地★■◆,甚至出口国外◆★,现在每月能卖出数百支★■◆■。

  武强县有着30多年的乐器制造历史■■■◆,产品涵盖100多个品种◆■★◆★◆、400多种规格,80%以上销往欧美◆◆、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在这个人口仅20万的小县★◆◆◆,乐器产业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◆■■。漫步小镇■★■◆★,在科飞手工吉他坊■◆◆,可以体验一把吉他的◆★■■★“诞生”;在乐器博物馆★■◆、可以与那些独一无二的乐器“对话■◆◆■■”;村口的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,管弦乐器产量全国第一◆◆★★,世界第二。如今的周窝村,已经被音乐唤醒,被文化点亮★◆◆◆■★,正阔步迈向乡村振兴。

  初夏,来自天津的徐女士一家到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武家庄村游玩。刚一进村■★◆◆★,7岁的儿子便被村道旁一栋造型独特的房子吸引了注意力■★。

  “粽叶要卷成斗状◆◆◆■★◆,放颗红枣寓意★■◆‘早中’!”近日◆■■,在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特色民宿小院里★★■◆,王女士一边包着“状元粽”■◆★★◆,一边兴奋地分享着新奇体验■◆★■。当天,村里的乡贤名人讲述着“耕读传家◆◆◆■★”的渊源,游客们包粽子、围炉煮茶◆◆■★,在这个运河怀抱的古村落里,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正在进行。

  “耕读文化是一张独特名片。”静海区陈官屯镇党委书记李忠斌介绍◆★,吕官屯村地处京杭大运河沿岸,已有600余年历史。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吕官屯人■◆,始终秉持着“耕读传家◆■■◆★,重教兴学”传统◆■◆◆,形成了独有的◆◆■■◆★、浓郁的耕读文化氛围。

  日前■■★★■■,文旅部等部门公布了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◆◆★■★★。在两批次名单中,京津冀地区11个区县入选。近年来◆■◆◆★★,随着“千万工程”的深入实施,京津冀地区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IP逐渐“活■★”了起来、◆★“火◆◆◆★◆◆”了起来★◆★★■,文化元素不断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◆◆◆■■■,文化产业不断赋能乡村振兴试点,乡村旅游特色化◆■◆★■、精品化、规范化水平逐步提升。

  村子中心的十字路口,几位村民怀抱萨克斯,手指在按键上飞舞,身体随着节奏摇摆。一曲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演奏完,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■◆★■★。“欢迎大家到周窝音乐小镇,我们是周窝农民乐队。■◆★★★”◆◆■“乐手◆■■◆◆★”郭玉管热情地向游客们打起招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