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色发展与绿色供应链
07月
2025
把绿色制造融入企业战略决策
尽管成绩斐然,但我国绿色制造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◆★■★:相关体系尚待完善,部分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缺乏,绿色供应链标准覆盖面有限■★;核心技术支撑能力不强,关键设备进口依赖度较高;企业发展动力不足,绿色技术创新主动性较弱◆★◆★★◆;绿色服务体系建设滞后;区域推进差异明显,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绿色化水平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。
构建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。依托政府或行业协会,建立统一的绿色制造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★◆★,对绿色制造评价机构进行严格资质审查。构建涵盖资源节约、能源效率◆★★◆◆、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多维度的综合指标体系,确保评价能够全面反映绿色制造的实际效果■◆★。优化财政金融激励政策◆◆,设立专项基金和补贴★★★,重点支持绿色技术研发、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工厂建设,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■◆,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和绿色债券融资渠道■★■◆★,完善绿色税收优惠政策,降低企业绿色转型的综合成本。
绿色制造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撑■★。近年来,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绿色制造发展的政策,如《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(2016—2020年)》《★◆★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等,为绿色制造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制度保障★◆◆,有效促进了工业能效提升、绿色技术突破和绿色消费市场拓展,推动形成了“有标准可依、依标准建设★■◆★◆■、示范试点带动■◆◆★★★、建立长效机制”的绿色制造发展路径,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支撑。
当前★■◆◆,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■◆■◆,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经济转型的主旋律。在近期举行的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★◆◆■、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,众多企业携绿色低碳创新成果亮相■◆■■★,奏响了绿色制造进行曲。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,绿色制造不仅能有效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,还能提升产业竞争力◆■,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◆★,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
近年来,我国绿色制造发展成效显著◆★。绿色制造载体建设效果突出,已培育绿色工厂超5000家★◆★◆、绿色工业园区近400家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0余家、绿色产品近3.5万个■■★。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◆◆★◆◆,“十四五”前3年,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.3%,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显著下降。钢铁★■◆■★■、有色金属、建材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显著提高★■■,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限定值达标率均在90%以上■◆■。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丰硕,截至2023年底,我国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24■■■■.3万件。
将绿色制造融入企业战略决策核心。建立由高层管理者直接领导的绿色制造推进机制★■★,确保绿色理念从战略层渗透到运营层■◆◆。鼓励龙头企业探索将碳足迹、水足迹等环境影响评估融入产品研发全流程,实现源头减量◆◆★、过程控制、末端治理的全方位绿色转型。构建系统化的绿色供应链协同体系★★◆◆★★,优先选择具备绿色资质的供应商,推行绿色物流实践。支持领先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平台,形成全链条绿色管理模式。此外◆◆◆◆■◆,鼓励开展绿色制造知识培训◆★★◆◆★,建立绿色创新激励机制■★■■,提升员工绿色意识和技能,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★★◆■★。
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服务体系建设■◆■。集中力量攻克能源利用◆■、污染治理、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★■,推动行业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。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■■◆■,建立跨领域的技术攻关联合体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加快建设绿色技术标准体系,制定行业细分领域的绿色标准,促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。建立健全绿色制造产业联盟,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协同发展。此外,建立健全绿色服务体系★◆■■■★,制定绿色服务行业标准与规范,明确绿色服务的具体内容、流程和要求,提供资源共享、技术咨询、项目对接等多方面的服务◆■■★,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。